详细介绍
个人履历:
他从偏远的巴丹吉林沙漠中走出,走到了呼和浩特,又走到了北京;他先后在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军委工程兵文工团、基建工程兵文工团和武警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歌队队长和声乐指导(正师级);他钟爱艺术,近半个世纪来,孜孜不倦的在歌坛上辛勤耕耘;他声音浑厚、音域宽广,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熔美声和民族特色于一体的演唱风格。他就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声乐学会理事、中国合唱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阿日布杰。
在不情愿中走进了文工团:
1941年,阿日布杰出生在阿右旗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一个牧民家庭,生长在沙漠中的阿日布杰,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他会登上舞台,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 1958年冬日的一天,在巴盟一中蒙文班读初三的阿日布杰被老师叫去,原来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到学校选拔人才。阿日布杰用蒙语唱了两首歌,过了两天后,学校通知阿日布杰,说他被内蒙古军区文工团选上了。“我从小喜欢唱歌,但从没想过要当一名专业歌手,心里也不想搞这个。”阿日布杰说,“当时不想去,就对老师说,我不去唱歌,我还要上学。”老师一看急了,把他叫来说,“阿日布杰,你真傻,这么好的事,别人抢都抢不上,好不容易选上了你,哪能不去,去!”可是他心里就是不想去。后来,文工团的老师又来给他做工作,说文工团6月要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汇演,要给毛主席演出。这句话吸引了阿日布杰,到北京去,给毛主席演出,在当时那是多光荣的事啊。阿日布杰随他们来到了内蒙古军区文工团。
全军文艺汇演之后:
在北京参加完全军文艺汇演之后,8月份,总政又派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和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到西藏慰问平叛部队,一去就是三个多月,回来后,已经到了60年的年初。阿日布杰再想回去上学,已经跟不上了,只好留在部队里唱歌。不久,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又把他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送他到总政歌舞团培训,后来,又送他到上海戏剧学院系统地学习声乐知识。1969年,他又被调到了军委工程兵文工团,来到了北京。
让我干一件事,我就认真去干:
阿日布杰先后在军委工程兵文工团、基建工程兵文工团和武警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期间他的足迹遍布茫茫林海、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和边防海岛。他多次深入军营给战士唱歌,教战士唱歌。“那时,我主要唱一些军营歌曲,比如《军营男子汉》、《一棵小白杨》。其实,我唱的最精彩的还是意大利歌曲和俄罗斯歌曲。”说话间,他用意大利语、俄语和汉语分别给我们唱了两首歌。 “我有一个特点,让我干一件事,我就认真去干,想办法干好,至于一开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阿日布杰说,“我当时选择唱歌,纯粹是一种偶然,而且不是我情愿去做的事,但我既然唱了,我就要唱好,而且要唱得最棒。”也许是这个原因,领导特别看重他,有什么事总让他去干。 “我开始是培养独唱演员的,后来作领唱员,培养重唱员,新手不会唱,我就先唱给他听。一点一滴地教他。”这样阿日布杰一步一步从一名歌唱演员,走上了领导岗位。 担任领导职务之后,阿日布杰把主要的精力与时间都用在了歌唱队的管理和培养新人上,把更多演唱机会留给了年轻人。“我有名,但不出名。”他并不觉得这是个遗憾,他认为,做领导是对艺术和人生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正因为我当过歌队队长,声乐指导,所以现在我在合唱指挥,在处理歌曲、作品上要比一般的人要好一些,从声乐角度说,我是唱歌的,从作品处理上,我是指导,对作品、对演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时,我可能考虑的更全面一些。”
再好的嗓子也不能没有老师:
当时选我去唱歌,主要是我有一个很不错的嗓子,总政的老师说,这个内蒙古的小伙子唱得太棒了。我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时,有人对我说,你不用去学了,唱得挺好的。但我说,不行,搞声乐的人,嗓子好只是基础,再好的嗓子也不能没有老师,唱歌看似简单,其实其中有一套规范的东西,不经过训练,再好的嗓子也有毛病,行家一听就能听得出来。”阿日布杰还诙谐地告诉记者,“我刚去时,对乐理知识懂得不多,特别是不识谱,但幸亏我悟性特别好,一首歌唱上两、三遍就会了,后来识了谱,反而没那个悟性了,离开谱就唱不了了。” “对唱歌,我有自己的理解和风格,我不会刻意去学别人,而是按我的理解和方式去唱,因此,别人一听就知道是我阿日布杰的,不是其他人唱的。”阿日布杰说,在唱歌上,他不是那种特别下苦功夫的人,但他对歌声特别敏感,听到别人唱,马上就能知道这首歌的演唱方法,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语言上、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阿拉善是出好歌手的地方:
阿拉善是出好歌手的地方,尤其是出中音歌唱家 “阿拉善是出好歌手的地方,尤其是出中音歌唱家,比如德德玛、阿拉坦其其格,还有我,都是中音,许多记者都问过我这个问题。”阿日布杰诙谐地说,“也许是沙漠里的西瓜分外甜吧。”他又进一步解释道,可能是阿拉善地域宽广辽阔,再加上这里的人心胸豁达、豪放,因此,高亢和柔和的东西就少,自然就出了不少中音的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