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温可铮 别名暂无
国籍中国 出生地
语言国语 性别
生日 星座
身高 体重

详细介绍

温可铮(Wenkezheng1929——)男低音歌唱家。北京人。前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其父爱好音乐,从小受音乐薰陶,早在10岁儿童时期,温教授以童高音(boy-Soprano)歌唱比赛中,他以童高音演唱了意大利古典歌曲《爱情的喜悦》获得“北京市天才儿童音乐奖”。四十年代,中学毕业后温教授以榜首考入南京国立音乐院声乐系。1946年到1956年,他从师于著名俄籍教授苏石林和保加利亚索亚菲音乐学院院长、著名声乐教育家契尔金教授。1950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金陵大学音乐系和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

  1951年,温教授与已故著名钢琴家李加禄教授(女钢琴家顾圣婴之教师)合作于北京、天津及南京三市举办其个人首场独唱音乐会。

  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温教授代表上海市赴京演唱后被列入著名音乐家行列。同年,在中国中央文化部所主持的全国青年歌唱家的声乐比赛中,温教授一举夺魁,并在1957年参加了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青年歌唱家的西方古典歌唱比赛中荣获银奖。同时,苏联国家唱片公司出版了温教授的演唱专辑。

  曾多次举行独唱音乐会,80年代以来温教授不仅歌声遍及中国,曾多次到欧美、日本、香港讲学、演出。1986年应日本皇太子(现明仁天皇)之邀,在日本国皇宫举办个人独唱会,1987年应邀在大阪交响乐音乐厅担任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的男低音独唱,均曾轰动日本乐坛。1989年又应香港市政局之邀举行个人独唱会,乃至1990年参加第四届国际音乐节(澳门)首演男低音声乐套曲《人生》(14)首均好评如潮。1984年至1992年9月应美国康奈尔大学之邀两度访美。

  1991至1992年两度访问新加坡举办的独唱会及声乐大师班,倍受尊重和欢迎。

  84年,应邀于纽约圣约翰大教堂,举办在美国的首场个人独唱会,还曾在曼那斯音乐院、纽约大学音乐系,阿利左那大学音乐系、新泽西州的州大学音乐系演唱,同年11月在联合国总部及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分别举办个人独唱会及应邀担任《长恨歌》清唱剧中的唐明皇的独唱,于1993年在纽约米而金音乐厅于纽约市中乐团合作演唱。同年,应邀赴底特律市举办独唱会,1994年12月应邀担任圣乐《弥撒亚》的男低音独唱于纽约威郡圣乐团的演唱。

  1996年2月于Barnes Hall举办独唱会,8月23、24日应邀香港市政局之邀于香港文化中心音乐会厅担任《兵车行》之独唱。

  1997年4月应纽约长岛华人合唱团之邀在米而金音乐厅演唱以及1998年3月,由温教授所主持的纽约华人爱乐合唱团(Chinese American Choral Society of New York)的春季音乐会上以古稀之年,演唱了高难度的歌剧《鲍利斯.古都诺夫》片段,实属难得。同年10月,应芝加哥东西方音乐艺术团之邀,为纪念其团成立五周年的音乐会上及1999年赴波士顿的演唱均获盛赞。

  近年来,温教授往来于东西方进行音乐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除活跃于国际的音乐厅外,同时,每年均返祖国演唱;如97年8月份于北京音乐厅举办的《著名旅美声乐大师温可铮97年豪情演唱会》,98年5月份北京音乐厅的《青春颂歌》音乐会,深圳大剧院的《中外经典名曲音乐会》,6月份又应邀于香港文化中心参加神州艺术节的演唱,均属乐坛盛事,传为佳话。

  温教授的艺术人生充满了传奇性,虽已年迈但演唱嗓音运用游刃有余,可谓声乐界之罕见。

  1999年2月纽约时报撰文写道:“来自中国的、年高七十的世界知名的男低音温可铮,竟以美妙神奇的嗓音力度…使人听众动容而震撼…”,又如1995年,温教授赴巴黎、维也纳进行音乐交流时,他的歌声使声乐界为之震惊。法国老一辈著名声乐家阿兰.万佐,聆听赞叹“上帝啊,怎么这位来自东方的歌唱家的嗓音如此年轻富有魅力,他美妙的歌唱艺术,即使在意大利,在欧洲也是绝无仅有的了……”

  1999年9月19日,由纽约华人爱乐合唱团所主持的(于卡内基音乐厅)为纪念温可铮教授教学50周年、演唱生涯60周年的独唱会上,温教授演唱了风格各异、不同语言的19首独唱曲,使同行们多了一次艺术的享受。由于有录像记录,它将记载了一位东方声乐家在70高龄尚能延续地演唱的高水平艺术的真实文献。

  温可铮教授现任纽约华人爱乐合唱团艺术总监,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会兼该协会所属爱乐男声合唱团艺术顾问及北京东方华夏艺术中心理事会理事。

  他的音乐生涯横跨半个多世纪,累计1500次以上的表演经验,演唱曲目亦超过500首,许多国家知名的乐评家认为他是“当代的夏里亚平”,最杰出的声乐家之一。他演唱的歌曲有威尔第的歌剧《西蒙·鲍卡涅格拉》中的咏叹调《破碎的心灵》、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磨坊少女》的第二首《何处》、鲁宾斯坦的《波斯恋歌》、《穆索尔斯基的《跳蚤之歌》《古典派》和达戈梅斯基的《老班长》等。并撰写有《我怎样演唱杨白劳》、《谈莫扎特的几首咏叹调》、《从外国声乐作品中探讨男低音、中音的音域及性能》和《女中音的训练》等多篇论文。
  加载评论内容,请稍等......